3.成丸 滴制时能否成形,取决全丸滴的内聚力(We)能否大于药液与冷凝间的粘附力(Wa),即形成力= We – Wa,当形成力为正值时,液滴才能成丸形。We是分离药液成两部分所需的功,所以为药液表面张力的2倍,即We=2σA,而Wa=σA+σB-σAB,式中σA为药液的表面张力,σB为冷凝液的表面张力,σAB为所冷凝的药液与冷凝液的界面张力。
即成形力=We – Wa=2σA-(σA+Σb-σAB)=σA+σAB-σB
成形力大时,成形性好,如选择表面张力(σB)小的冷凝液则成形力大,有利于液滴的成形,如二甲基硅油的表面张力(21×10 5N/cm)比液状石蜡的表面张力(35×10-5 N/cm)小,成形就较好,有时有冷凝液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类或脂肪酸山梨坦醇类,可使用成形力由负值变为正值,而有利于滴丸的形成。
4. 圆整度 药液的液滴在冷凝液中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使两液间的界面缩小,因而一般滴丸都应为球形。但严格检查其外观并不都是正球形,影响圆整度的因素[15]如:①液滴在冷凝液中移动的速度越快,受重力(或浮力)的影响越大,就越容易成扁形。液滴与冷凝液的相对密度相差较大或冷凝液的粘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而影响滴丸的圆整度。调节移动速度可以控制滴丸由球形到圆片形的各种所需扁度,如用高沸点的石油醚可降低液状石蜡的粘度与相对密度;用苯二甲酸乙酯(相对密度1.124)可增加植物油的相对密度;也可在液滴未凝固前提高冷凝柱上部的温度,以降低其粘度与相对密度;②滴出的液滴经空气到达冷凝液的液面时,可被碰成扁形,并带着空气进入冷凝液,此时如冷凝液上部的温度太低,液滴在未完成收缩成丸之前就凝固了,导致滴丸不圆整、气泡未逸出而产生空洞或在逸出气泡时带出小量药液尚未缩回而形成尾巴。因此冷凝液上部需具有适当的温度,使之有充分收缩和释放气泡的机会,一般约在40~60℃左右。过高会增加冷凝液滴的分散作用,成形不好;③液滴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单位重量面积也不同,单位重量面积一般是小丸大于大丸。面积大者收缩成球的力量强,因此小丸的圆整度比大丸好;④处方或冷凝液选择不当,会使液滴在冷凝液中有部分溶散,也可影响滴丸的圆整;⑤液滴进入冷凝液中,在尚未凝固时要求冷凝液面能够比较平静,使液滴落沉时不受任何方向力的影响而保证丸粒的圆整度。
(三)滴丸的制备方法
目前国内滴丸机的滴出方式有:单品种滴丸机、多品种滴丸机、定量泵滴丸机及向上滴的滴丸机等四种。冷凝方式有表态冷凝与流动冷凝两种。熔化方式可在滴丸机中或用熔料锅进行,这些都可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
由下向上滴的方法只适用于药液密度小于冷凝液的品种,如芳香油滴丸。由于该油的相对密度小,含量又高,致液滴的相对密度小于冷凝液而不下沉,需将滴出口浸入在冷凝柱底部向上滴出,这类滴丸的丸重可以比一般滴丸大。
滴丸机主要部件有:滴管系统(滴头和定量控制器)、保温设备(带加热恒温装置的贮液槽)控制冷凝液温度的设备(冷凝柱)及滴丸收集器等。型号规格多样,有单滴头、双滴头和多至20个滴头者,可根据情况先用,实验用的设备如图10-15所示。滴制时,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在适宜的基质内制成药液后置于保温箱中并调至适宜的温度(80~90℃,依据药液性状和丸重大小而定);开启贮液瓶的吹气管与吸气管的活塞(图中方框外两个玻璃旋塞2.1);关闭出口活塞3,将保温箱中的药液经漏斗加入贮液瓶中,加完后关闭吸气管1,由吹气管2吹气,使药液经虹吸管进入滴瓶中,至液面上升到淹没虹吸管的出口时停止吹气,待贮液瓶中进液面升至与液面平行时(由吹气管引起的上升),关闭吹气管2,由吸气管1吸气以提高虹吸管内药液的高度,当滴瓶内的液面升至正常高度时,调节滴出口的玻璃旋塞4,开始滴丸,使滴出速度为每分钟92~95滴,滴入已预先冷却的冷凝液中冷凝,收集,即得滴丸。如交替使用两个贮液瓶,滴制过程就可连续.[本文共有 23 页,当前是第 7 页] <<上一页 下一页>>